moneydj新聞 2019-05-22 13:10:4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
台股創下史上最久的萬點行情,即便面臨中美貿易的夾殺,指數卻還能守穩萬點以上,但金融股在近兩日的撐盤行情前,多數都落後大盤,只是在類股偏弱整理的格局下,個股間卻走出了不小的結構調整,過去一向是股價淨值比居前位的壽險金控,評價面被銀行股追上,這或也透露了市場對風險規避的投資趨勢,以及長期穩定收益率的期待,或也成為2020年總統大選前護盤概念的眾望所歸。
股價淨值比大洗牌 銀行股領先群雄
過去金控股的評價中,壽險金控的富邦金(2881)及國泰金(2882)向來靠著高獲利以及不俗的配息水準,獲得外資青睞,如果在金融海嘯前股市多頭的年代,兩倍的股價淨值比也非難事,向來在金融的次族群中,領先銀行,更是證券、票券等金融機構所望塵莫及的。
但觀察最新金融指標股的股價淨值比趨勢(編按:每股淨值以xq公告最新數字為主),排名卻洗了牌,以銀行為主的玉山金(2884)與去年10月才掛牌的上海商銀(5876),分別以股價淨值比1.7倍與1.6倍,大大超前了富邦金與國泰金的1.15倍以下,成為所有金融股之冠,華南金(2880)、兆豐金(2886)、中信金(2891)及第一金(2892)等大型銀行金控,股價淨值比全部都有1.3倍以上,顯示銀行金控取代壽險金控成為市場追逐的焦點,並非唯一。
表、主要金融股股淨比/roe
備註: 淨值參考xq最新數據;roe為公開資訊觀測站107年數字
名稱 | 股淨比 | roe |
玉山金 | 1.7 | 11.04% |
上海商銀 | 1.6 | 10.77% |
華南金 | 1.35 | 8.64% |
第一金 | 1.33 | 8.58% |
兆豐金 | 1.33 | 9.04% |
中信金 | 1.32 | 11.33% |
合庫金 | 1.22 | 7.66% |
彰銀 | 1.16 | 8.39% |
國泰金 | 1.13 | 10.93% |
富邦金 | 1.08 | 9.97% |
元大金 | 0.93 | 8.83% |
台企銀 | 0.92 | 9.51% |
風險規避的投資趨勢
過去市場看待金融股,股價淨值比是很重要的評價依據,主要是台灣金融股屬於高度成熟產業;而在看待股價淨值比的合理性時,很多人會參考股東權益報酬率(roe)的情況,因為roe代表投資公司拿股東權益(資產扣除負債之淨值)創造報酬率的能力,股價淨值比則是市場願意給一家公司淨值外多少的溢價,如果一家公司創造股東權益報酬率的能力高,理應享有較高的股價淨值比。
過去因為壽險業資產槓桿比例最高,在市場多頭的時代,替股東創造報酬的能力強,市場自然願意給予比較高的股價淨值比,但如果檢視公開資訊觀測站近三年(民國105-107年)這些公司的獲利能力,玉山金權益報酬率依序是10.35%、10.54%以及11.04%,上海商銀為9.48%、10.19%及10.77%;國泰金同期數字為8.9%、9.7%及10.93%,富邦金則呈前高後低,數字為12.1%、11.8%及9.97%,用這角度觀察,市場給予玉山金及上海商銀較高的評價,似乎也是理性判斷下的投資行為。
而銀行相對於壽險,在於常態性收入的比重較高,也就是來自利息與手續費的核心收入,仍是銀行業的大宗,這與壽險業主要靠投資收入與證券業經紀收入為主的靠天吃飯,有很大的不同;金融股的投資人之所以對類股的投資趨向,變成更追捧銀行股,很多程度可能也反應了風險規避的投資趨勢。
穩定收益率至上
其實就像市場法人常常私下笑說的,會投資台灣金融股的投資人,要不就外資、要不就政府基金,一般的散戶對於股價超級牛皮的金融股,興趣不高,會投資的,要的就是穩定收息。
如果用這邏輯,壽險業因應ifrs 17前的準備,恐怕影響的配息能力,就成為投資人看待壽險股長期投資價值的減項;其實以先前整理過今年指標金融股的配息能力來看,兆豐金為首的銀行股,現金殖利率還是超過5.5%,令人期待,其餘官股行庫的配息能力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,反之今年國泰金的現金股利數字較去年腰斬,富邦金則從去年的每股配2.3元現金,小幅退縮至2元,多少都還是受到預備上路的會計新制與主管機關的政策趨向影響。
而且,因目前國內監理機關對ifrs 17預計接軌的實際情況,尚未全然定案,在此之前,壽險業理應會透過保留部分現金或籌資,預做準備,不少外資已經下調未來幾年壽險業配息能力預估,這可能也是長期買盤縮手的主因,
大選將至的想像與實質商機
對於金融股來說,政策護盤也是一個想像空間,特別2020年有總統大選,今年4月才突如其來了換了一批官股行庫的董、總職務,都讓金融股扮演政策一定風向球的意味,更形明確。
值得留意的是,在中美貿易戰夾殺下,很多投資買盤已經把關注焦點轉往內需類股,特別是今年經濟成長的組成,不少寄望也轉向台商回流帶動的民間投資,進而是民間消費,也唯有靠政府刺激內需帶動的動力,才有可能多少擺脫外在環境的衝擊,讓經濟成長率保2有望。
事實上,到今年5月初,台商回流金額已經超過2,500億元,經濟部已經透露將上修目標至5千億元,此部分當然是國銀看的到也吃的到的商機,因此現階段已經不只是官股行庫,連大型民營銀行都對台商回流釋出專案貸款,甚至海外能力強的如兆豐銀、一銀、中信銀、國泰世華銀等,都是整合台灣與東協或其它週邊國家的跨區域組織,全面搶食商機,這對於近年放款成長都僅存個位數的國銀來說,會是風險可控且新增貸放的很好機會,或許也是銀行股除大選護盤想像空間外的實質商機。
資料來源-moneydj理財網